盛夏吉林,山川秀美,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。
2021年以来,我省以“林长制”为抓手,在广袤林区构建起责任明确、协调有序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,探索出一条从“固碳于木”到“藏富于林”的绿色发展之路。
短短几年,从西部平原到长白林海,一场从守护到转化的绿色变革悄然进行,“林长治”不觉间让我省“吉祥森林”成为生态与财富的双重宝库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文明理念,根植人心。
从“林长制”到“林长治”——
“吉祥森林”的生态底气
以制度促进长效治理,我省全面推行“林长制”以来,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创新模式,使“林长制”变为质效更优的“林长治”。
在延边州,建立了四级林长及区域林长1567人的组织体系,开创了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部门联动、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。延边州还出台《在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中开展生态修复适用林业碳汇赔偿工作机制(试行)》,填补了全省“林长碳汇+生态司法”领域空白。
辉南县则构建了“责任在县、运行在镇、管护在村”的“林长制”长效管护体系,全县有县、乡、村三级林长198人,划分203个管护网格,选聘生态护林员203人。在辉南县“林长制”指挥中心,工作人员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大屏幕,实时掌握护林员巡护轨迹和森林资源状况,实现了对全县195余万亩林地的智能化管理。
汪清林业分公司依托6184个虎豹公园的“天地空一体化”系统和19座森林防火“森林眼”系统,将SMART系统与“林长制”网格管理相结合,在辖区设立62个管护站和40个护林岗亭,全天候监控重点生态区域。
我省森林覆盖率45.42%,活立木蓄积达11.09亿立方米,林下经济利用林地500万公顷,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56.6%,可谓资源丰沃,以长白山原始森林为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,是东北亚重要的生态屏障。这片广袤林区,提升着吉林发展的“含绿量”和生态的“含金量”。
在吉林东部,白山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.6%,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。已连续4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,森林防火能力不断提升,为固碳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辉南县,林地保有量110余万亩,森林蓄积量586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36.61%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森林作为巨大碳汇库的生态底气,也是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基础……
希望在山,致富在林——
林下经济的“四库”转化
如何让森林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?吉林省给出了“森林四库”的转化路径——在保护中开发,在开发中提升。
藏粮于林,孕育道地珍品。在集安市清河镇山林间,林下山参在原始山林中自由生长28年,最好的能卖到2万元至3万元一株;抚松县沿江林下参专业合作社种植林下参2万亩,采用林地散播,品质可媲美长白山野山参,并为每一棵林下参办理“身份证”。
蓄水于山,滋养黄金水源。长白山与欧洲阿尔卑斯山、俄罗斯高加索山并称世界三大黄金水源地。安图县作为“中国矿泉水之乡”,拥有优质矿泉106处,2024年矿泉水产量达48万吨,实现产值7亿元。安图伊利长白山天然矿泉饮品公司开发的泉爱宝贝婴儿水,将优质水源转化为高端产品,今年公司总产能可达23万吨,产值5.1亿元;一场阵雨过后,靖宇县白江河水依然清澈,微风掠过茂密的森林,带来丝丝凉意。2000年,徐太成带领20多户农民,承包3000多公顷林地,利用独特的森林和水域环境养殖林蛙,经济效益相当可观。
摇钱于树,打造立体经济。梅河口市高新区果仁产业园经深加工后的松子,发往全球。虽然既不通江,又不达海,但历经40多年的运作和积累,果仁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四大主导产业之一。如今,梅河口市年加工松子能力20万吨,果仁成品量约10万吨,占全国产量的70%左右,出口创汇人民币近15亿元,占全国同类产品70%。
固碳于木,提升生态价值。延边州全域成为全国林草碳汇试点地区,获批全省首张一星级碳标签;白山市则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路径,努力实现固碳于木;眼下,辉南县石道河镇解放村山林间,村民利用柞木椴养殖的木耳获得了大丰收。
如今,我省因地制宜突出林业特色,创新发展模式,推广“林菌、林药、林蜂、林禽”等林下经济模式,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,实现单一林业向复合林业转变,让“绿水青山”真正变成了“金山银山”。
增加“含绿量”,扩大“含金量”——
科技赋能林业新质生产力
群山环抱,惬意呼吸。
夏日的长白山二道白河令人沉醉。来自上海的游客林莉感慨:“身心都静了下来。”这是生态旅游最动人的广告。
当深度的“心灵疗愈”与珍贵的“情绪价值”高度融合,大美吉林的绿水青山,秒变成中外游客们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与此同时,随着科技创新为我省林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,林业产业正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林农的“聚宝盆”越来越满了。
在林蛙产业领域,通化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专利技术实现全蛙利用。企业副董事长郑玲玲介绍:“我们通过专利技术,从林蛙皮到林蛙骨、卵、肉,全部提取出高附加值成分。”企业2024年产值近4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5%—20%。
在种源保护方面,通化县森通集团在光华镇建立长白山道地中药材种苗培育基地,培育升麻、白头翁等中药材幼苗40余亩,从源头解决种苗优质化问题。同时采用“红松+中药材”产业模式,探索林药间作、仿野生种植,提升中药材品质。
在森林经营中,汪清林业分公司秉持“林以种为本、种以质为先”理念,建有省级保障性苗圃270亩、国家级种子园3856亩、母树林基地74767.5亩、红松嫁接示范基地66亩。
在产业链延伸方面,靖宇县创新经营模式,由三宝堂生物科技接手停产矿泉水企业,并牵头引进成立靖宇县斐矿食品饮料有限公司,订单超过百万箱,盘活了停产企业。企业还规划了两条生产线,其中一条冷泡茶生产线即将投入生产。
林海参乡间,集安市清河镇老参娘参业林下山参基地负责人胡秀玲,轻抚着28年参龄的野山参枝叶,眼里充满欣喜;靖宇县的林蛙养殖池旁,徐太成凝望蝌蚪游入白江河,乐得合不拢嘴;安图矿泉水基地的生产线上,一瓶瓶“泉爱宝贝”婴儿水被打包发往全国……
这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构成了“吉祥森林”“流金淌银”的缩影。白山松水间,“林长治”织就的绿色网络守护着11.0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,围绕“林”字做活“绿文章”,实实在在托起了林农致富的希望。
当固碳于木的理念深植人心,森林便不再只是生态屏障,更是吉林迈向绿色未来的“聚宝盆”。
来源:吉林日报
初审:林雨晴
复审:赵铁楠
终审:李锐 刘晓玲